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杂文 > 文章内容


导读:党的十六大以来,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较大,效果较好。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,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建设整体推进,基层探索趋于活跃,干部对公开选拔、竞争择优的用人规则认可度较高,“党管干部”的
党的十六大以来,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较大,效果较好。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,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建设整体推进,基层探索趋于活跃,干部对公开选拔、竞争择优的用人规则认可度较高,“党管干部”的实践形式更加丰富,用人进入新境界(9月11日《瞭望新闻周刊》)。
可以说,几年来公开选拔、竞争择优的生动实践,铸就了选人用人体制的新气象。笔者本人的幸运,就见证了这个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新境界。
我是皖北偏僻乡村的农家子弟。上个世纪90年代初,出了大学校门,就一头扎进了乡镇机关,这一呆就是十几年。十几年来,我从办事员到科员,仕途似乎已经画上了句号——乡镇机关的领导职数连年精简,进不了班子连个副科都难弄到手。不过,我对此却是很想得开的:作为农家子弟,通过读书端上了公家的饭碗,已经心满意足了,哪里还有提拔的奢望?至于有朝一日进县城工作,我是想都不敢想的。
转机出现在2004年底。当时县里拿出6个县直单位的科级领导干部公开招考。经过所在乡镇领导的反复动员和同事的“怂恿”——实话说,公开选拔在我们那里是第一次,我们都不知道它怎样能保证公正——我选报了一家心仪已久的修志单位的副主任职位。就这样,在经历资格审查、笔试、面试、组织考核、体检、公示、常委会票决等环节后,我一路“过关斩将”,于2005年10月份到新单位任职。
我的职务和工作单位的变动,引起了原单位同事和社会上熟人的热议。他们都说我是幸运的,都说我是通过了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原本似乎无法改变的命运。但我不这么看。从表面上看,我是幸运的,在选拔的每一个关口,我自身的表现都是至关重要的。但从实质上看,我的幸运得益于几年来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探索与创新。没有这个探索与创新,没有公开选拔、竞争择优选人用人规则的建立,我能顺利进入参加票决领导的视线,并最终到新单位任新职务,简直是不可想象的。可以说,是我们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。我的幸运在于,我在这个平台上的表现做到了“最优”。
一个人的幸运,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幸运。一个人命运的改变——如果说我参与公选成功也算是改变了命运的话——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紧密相连。正如瞭望新闻周刊所说,“干部工作由封闭走向开放,是十六大以来基层干部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。”离开了这个背景,谈论我个人的幸运,是没有意义的。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说,3年多来,全国共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1.5万人。这么多人的幸运,难道不是恰恰印证了这个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吗?